• 常用
  • 站内
  • 百度
  • 360
  • 搜狗
当前位置:首页 > 资讯大全 > 模板大全 >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心得体会(10篇)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心得体会(10篇)

浏览:类型:模板大全

提取码:

百度网盘

2024-07-22 - 读后感是中文教育中常见的一种写作作业。它是对文学作品(如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或散文)的书面或口头回应。读后感的目的是表达读者对作品的想法、感受和印象,并展示他们对作品主题、人物和其他文学元素的理解。那么,中国
同类推荐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心得体会(10篇)

读后感是中文教育中常见的一种写作作业。它是对文学作品(如小说、短篇小说、诗歌或散文)的书面或口头回应。读后感的目的是表达读者对作品的想法、感受和印象,并展示他们对作品主题、人物和其他文学元素的理解。那么,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心得体会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借鉴!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篇1

通过近代史老师的推荐,我阅读了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感触颇深。

东方与西方有很多不同,其中集体生活就是一项鲜明的对比。西方人有集体荣誉感,有组织纪律性,有公德心;反观中国人,散漫,无组织无纪律,自私而不讲公德。自19世纪国门打开以后,这是很多西方人,包括中国人,对中国人的一致看法。国门始开,国人还来不及有所改变,与进来的西方人有了鲜明的对比。此时,是认识传统中国人最合宜的时机,这也促使梁先生写成此书,旨在“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

关于中国人缺乏集体生活,梁先生有一段精彩描述:“又如乡镇地方之事,由地方官以命令行之,大家听从没有话说;或由一二领袖做主,亦可行得通。一旦地方官好意召集众人,以问题付之公议解决,往往就议论歧出,商量不到一处,事情反而办不动。此时再下命令,他们亦不愿听了。总之,或者受人支配作一个顺民;或者站他做主,众人都依他的。

独于彼此商量大家合作,他却不会。”同时,中国人又是矛盾的,他们原来个个都是顺民,同时亦个个都是皇帝。当他在家里关起门来,对于老婆孩子,他便是皇帝。出得门来,秉其“吃亏哲学”,他便是一顺民。

中国人何以至此?

梁先生引用孟德斯鸠《法意》上的一句话说:“争之与群,乃同时并见之二物。”两者相争,要取得胜利,就必然要有压倒对方的实力——而这个实力得来最简单、也最为有效的方法莫过于借他人之力,即为联合。斗争的冲突性加强与持久化,就会导致联合的巩固与系统化,于是集团就产生了。而所谓集团,无非是一群有着共同目标的人为合作而组成的群体。

  西方社会冲突性强,而易于结成集团。长久以来生活于集团中的西方人,自然慢慢地就培养了集体意识——也即组织纪律性,公德之类。诚如作者所说:“公德所由养成,端在公私利害之一致;为公即所以为私,为私亦势须为公。”相反,向来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为口头禅的中国人,不喜争斗,更是反感党派之争。个人从不生活在集团中,不习惯集体生活,没有集体观念,以至被认为自私而无公德,这也是“情有可原”。中国人之自私与西方人的公德心,并不是天生的,实乃形势使然。

对于我们来说,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欲实现,必须培育我们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因此,我们应向梁先生学习,不懈努力,挺起中国的脊梁!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篇2

《中国文化要义》一书构思于1941年至1949年完成,大致历时9年。众所周知,一部中国近现代史是启蒙与救亡的双重变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笔者认为无论是被称为“中国最后一位儒家”的梁漱溟先生对传统文化的捍卫,还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他们的初衷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救国。

但是,在当时中国国运下降的背景之下,在被挨打的现实遭遇中,中国传统文化的局限性就会被放大,西学东渐必然是历史趋势。如今我们处于中国“大国崛起”的时代 ,再来读梁先生这本著作,重新审视我们的文化,对树立“文化自信”很有帮助。

”何谓中国文化?……从本到末,从表到里,正必有一种意义或精神在。假如有的话,是不是可以指点出来,使大家洞然了悟其如是如是之故,而跃然有一生动的意义或精神,映于心目间?——本书《中国文化要义》就想试为进行这一工作。”

全书采用总分总的架构,开篇绪论第一句,梁先生即给出定义:“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接着,旁征博引,采纳众家之后,他给出了中国文化个性殊强的七个特征:独自创发、差异大、连续传承、包容吸收、绵延最久、文化成熟、影响远大。然后他又给出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征:(一)广土众民;(二)民族同化融合;(三)历史长久;(四)力量伟大;(五)社会历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六)人生几乎没有宗教;(七)家庭地位重要;(八)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九)民主、自由、平等不见提出,法制不见形成;(十)重道德而轻法律;(十一)不属普通国家类型;(十二)无兵的文化;(十三)孝文化;(十四)隐士文化。

同时在梁先生的叙述中,他将民族性综合各方之所得为自私自利、勤俭、爱讲礼貌、和平文弱、知足自得、守旧、马虎(模糊)、坚忍及残忍、韧性及弹性、圆熟老到这十点。

国民性的讨论,从鲁迅、林语堂,到后来的柏杨,甚至在当下,也没有停止过对于这个话题的讨论。那么,我们该如何去审视我们自身,如何理解中国文化?如何看待中西方的不同?

我时常在一些讲座中,听到“文化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差别”,但是这种文化相对主义如何面对一些陋习呢?如印度人烧死寡妇给亡夫殉葬?我认同各文化各有其合理性,但是面对陋习悖论,文化是否要有共同底线一说呢?在共同底线下,各自文化有各自的路径。

本书,梁先生的论述视角,就是在文化相对主义框架下,大大的盛赞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合理性,不免让人产生“自卖自夸”的嫌疑。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篇3

在我们的世界观里,仿佛只有那么一个独系演进论,大致按照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再到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到社会主义社会的脉络。每一个国家或者每一个社会都有自己的个性存在,倘若硬要拘泥于此,就显得有些呆板了,有些不切实际了。比如说中国,我们有奴隶社会吗?不能只因夏商周时代曾经有过的战俘这一类似的奴隶群体就断言有奴隶社会,奴隶社会是一种社会形态,类似古罗马和美国算是极突出的了,中国并没有。再说封建社会,我们提此就必会和专制搭配,弄出个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来,岂不令人啼笑皆非?专制和封建,一合一分,我们却把本来矛盾的事物放在了一起,实在是不该。我们确实有封建社会存在的,它止于战国。周王室的衰微才造就了封建社会的诞生,而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属于专制主义。可是地主阶级是纵贯两千年的啊,梁漱溟老先生为什么还要这么讲呢?

这就要引出经典的伦理本位的职业分途了。中国人是伦理本位的,这一点决定了我们注重家庭生活,而不同于西洋的团体本位。故而我们的团体生活实则是一塌糊涂的,这一点后面还要讲到。还要说明一下的是,费孝通老先生对于此也有类似的看法,足可见其鞭辟入里之处。这样一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也就有了理论支撑的依据,我们以家庭为单位从事事业,不论是农民、手工业者、小商贩还是为官,各行各业间并没有明确的限制,不像中古的欧洲界限之严,你祖上是手艺人,那么祖祖辈辈都别想跑,农民、奴隶、贵族也是一样。中国则不然,你这代是农民,但是通过你的努力,积累财富和土地,你就能变成地主。相反,要是你懒惰或者游手好闲,你就可能变回贫农,这一点有赖于政府允许土地自由买卖的政策。那么当官呢,是要考试的,所以你父亲是官员,你就不一定,虽说官宦家庭确实营造了一个比较良好的环境,但大体上还是公平的,毕竟历史上出了不少寒门官人。这点有赖于科举制度。

其实,严格意义上说我们连专制主义都算不上。这又是为何呢?皇帝在中国看似是一言九鼎的,其实不然,这里面有许多约束条件。举个例子,皇帝想乱花钱就不行,他只能从内库里取,外库的要经过朝臣同意方可。皇帝想提拔个大臣也不是一个人说了就一定算的,有祖制和纲法制约着他,还是得和朝臣们商讨。要是赶上个天灾人祸,还得发罪己诏呢!总之,皇帝一个人虽然看似无比强大,但实则只能对大政方针上进行一个总体的把握,实不能事事巨细,归根结底还是要交给强大的文官集团来执行。当然,个别王朝除外,比如清朝。这一点可参见钱穆先生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故不在赘言。

前文说到我们是靠伦理本位的职业分途来维系社会的,这就奇怪了,怎么没有我们平时熟悉的那些国家构成的基本要素,比如阶级、法律呢?因为根据梁公的看法,中国本就没有一个国家的概念。我们是靠家庭生活来维系的,社会是由无数个同心圆构成,它没有团体生活的影子,用伦理进行约束,各自守着自己的底线,谁也不会侵犯谁。政府侵犯农民,农民就会暴动,借机掀翻封建王朝,然后新政府上台就要轻徭薄赋,好好对待农民。当农民自满不服从管教之时,政府就会施行苛政重典,以期达到平衡,一旦暴政,农民依旧会起义。中国的历史就在这一治一乱之中绕圈圈,永远没有改头换面之日。所以说我们总是以家为单位的,扩大一级就是天下,这个天下就是把当今的联合国加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对异族的态度大抵如此,你认同我、学习我,我就接纳你、承认你。我们追求的是一种天下大同的状态,偏就天下和家之间的国被我们省了去,这国也不是说绝对没有,它只存在于战国时期。

我们没有国家的概念之原因还不仅如此,没有宗教也当算一个。须知,法律就是从宗教的教规中演变而来,宗教的存在正是给团体生活树起了强有力的支点,并培育了集体精神。当多神教向唯一神靠拢之时,一个强大的国家也便诞生了,大概就是这个道理。说到这儿,就得问为什么中国没有宗教。这是源于中国的理性早熟。我们是向内用力的,讲求修身养性,修齐治平,早就用理性战胜了宗教。至于那些自然科学无非是雕虫小技,不足挂齿。因此,我们可以诞生伟大的匠人,可以把圆周率精确到多少位,但就是出不来影响世界的伟大科学家。而西洋则不然,他是向外的,所以总是会遇到他不了解的东西,无形中产生了一种对于自然的崇拜,以至于最后解释不了的东西都交给宗教这一精神寄托。人类的文化形态大抵也就分这么三种:西洋文化、中国文化、印度文化。西洋文化是物质的文明,也是统治当今世界的文明,但是众所周知,伴随着人类的进化,我们不可能只满足于物质的享受,理所应当会去追求精神的升华。这一点,就要数印度做得最好了,他大概一心强调出世,强调心灵的富足,而这对于现在的人们来说,又未免太过乌托邦。中国却是这二者最好的过渡,也是接下来文化中心东西交替的必然选择。关于这一点参见季羡林老先生的《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在此也无须赘言。

最后提一点,正是由于礼俗对于人的强大制约,致使我们养成了一种求安的文化,我们不愿意寻衅生事,只求祥和安逸,这一点说好了是促进世界友好和平,如唐;说不好就是不思进取,如清。中国的兴衰祸福也就大致在这一句话里了。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篇4

  通过一个学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学习,并在课上听老师讲了很多关于中国近现代社会的变迁故事,使我对社会主义理论有了冰山一角的了解。老师多次提及梁漱溟先生,以及多篇梁先生的著作,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这篇听课体会是基于对梁漱溟先生所著《中国文化要义》的略读,简要写出的读后感。

  梁漱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国学大师,现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有“中国最后一位大儒家”之称。《中国文化要义》是梁漱溟先生的代表作,被誉为中国文化研究和西方文化比较的经典作品。在书中, 他以 “人生态度”作为文化的核心内涵,全面分析了造成中西不同人生态度的决定因素——社会结构,认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途;西方社会则个人本位、阶级对立。由于中西不同的社会结构遂产生了不同的文化,表现为理性与理智、非宗教与宗教。肯定了中国文化的理性精神,指出中国文化未来应走之路向是接受西方社会的科学与民主之用,来滋养中国文化理性之本。在《中国文化要义》中,梁先生认为中国的十四个特征是:一、 广土众民。二、 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三、 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四、知识、经济、军事、政治皆非中国长处,而又有不知为何的力量使中国有以上之成功。五、 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六、 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七、 中国人的家在其社会组织中、实际生活中,特见重要。八、 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九、 即以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及其法制之不见形成。十、 道德气氛特重。十一、 中国非一般国家类型中一国家,而是超国家类型的。十二、 中国文化自东汉已降为无兵的文化。十三、 “孝”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十四、 隐士与中国馆文化的相当关系。梁先生说:“人生态度之不同, 实为其文化不同之根本” 。文化问题,从根本上说是价值观的问题, 也就是关于人生的学问,在这点上,梁先生抓住了文化观中最本质的东西。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篇5

本来这篇文章很可能胎死腹中的,但为了养成读一本好书,写一段文字的习惯,将外化的作者的思想更好地内化成我的想法,不浪费作者的文字,亦不浪费对为了读这本书在时间、金钱等方面所做的消耗,我还是在草草翻完一篇关于建筑冷与热的文章后打开音乐,轻敲这篇文章起来。

《中国文化要义》这本书与我可说有缘,在寒假时就在图书城翻阅到,当时以没有心思在图书城中静静阅读作为理由放弃了;开学了,抱着一种不成熟的对社会学的极度渴求,在豆瓣上确认好这本书的层次后,从亚马逊买了这本书的电子版,可笑的是,当时却已忘记已经见到过这本书了。

梁漱溟在这本书中将中国与西方产生分歧的源头定在这么几个方面:理性与理智的启发;宗教与礼教的区别,他认定了西方人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是正确成熟的,将社会的发展定为三个层次,而中国却跳过了正确的步骤,理性早启而理智不足。由此,中国的封建制度得不到根本的改变,中国的科学研究被抑制:中国人多研究人事而少研究物事。中国人在周孔礼教的浸淫下,在社会四个层次(家庭、团体、国家、天下)中更加关注家庭与天下,因此,中国人很少有国家的概念,中国人也很少团结。而重礼教而轻法律(书中说古代中国除了刑法而无他法,自己估摸着也是,看古装片也没见除了打板子、坐牢、砍头及凌迟等酷刑以外的内涵),也是人们只知义务,而缺少权利意识的重要原因。

这本书写于1949年之前,中共还未能够取得中国的执政地位,其间的说法均是基于古代中国而言,而成书的时间早于新中国的成立,其中的言论应该不像政治课本那样。像今天阅读到伊东丰雄与中泽新一合写的《反建筑》一书中就用了资本主义社会看来更加客观的英国土地改革一词,而笔者觉得那就是在历史课本上社会主义国家所看待的圈地运动,“圈地”两个字将文字能够表现的那种资本主义的剥削透彻地反映出来。因此,我对民国学者所写的书更佳偏爱,对这本《中国文化要义》也更怀着尊重的心态去阅读。

也因为成书过早,书中的文字也更佳生涩,民国年代所特有的混合着文言文的简练与白话文的直白的青涩的味道使本书对我来说不比文字的内容难以接受,用硬着头皮看书也很合适。也因此,对本书的内涵只能略懂皮毛,在最近看到的一篇关于读书的’文章后,别人一丝不苟的阅读方式让我不禁脸红。

对书中内涵的理解暂且不谈,本书中有谈到文字的内容让我有所思。时代所衍生出来的东西是不是都是有价值的呢?在当今世界,网络的发展让人与人的距离越来越近,地球被压缩成了一个小点,身处A国的人可以看着B国人的帖子笑哈哈,这对人来说是种同化。

单看国内,一个微博热点不出半天便可在中国这个庞然大物中做到人尽皆知,而人们也乐衷于消费这样的快餐,网红便是在这种环境下生成的新鲜职业。而A站B站中流行的二次元亚文化也将自己这种与他人划清界限的做法作为标榜的筹码,一个又一个梗划分了人与人的界限,也使得人与人交流越发困难。而流行于贴吧、A站B站的将一句话缩略成一个伪成语的做法使得年轻人的交流越发简单;这也使得希望让自己符合年轻人口味的网络小编将自己的碎片化文字用这种简单的方式传达,而这亦推动了这种做法的传播。而社交网络的发展更使得这种表达贴近群众,表情包的运用甚至使得文字的运用在一定的程度上程式化,图上的文字便已经表达了发图者的想法,发图者只需使用图片便传达了自己的想法。

我并不是想将自己高高挂起,身为标准90后,我也会用“醉了”这类词表达我的情感;也对表情包的使用喜闻乐见;也认为,大多数年轻人使用这类文字只是为了运用新奇有趣的表达方式,将这作为一种文化认同的符号加以使用。

我所担心的,是这样的一种使用方式,会使中国文字的内涵在一代又一代人中变的肤浅而空壳化,僵硬化,功能化。诚然,文字的出现便是用来传达心中所想,功能化确实是一种文字所必需的;而中文却并不只是这样一种功能性的工具。相比起来,古文中蕴含的那种浓浓的味道是我最向往的,白话文的出现一方面方便了中文的传播与使用,但也使中文渐渐丧失了文言的味道;但由于文字传播的速度在过去不够快,人们获取文字的方式也很单一—便是读书,当时的作者不像现在,非得有足够的学识才著书,所以人们得到的文字亦富于内涵,充满营养,基于自己的思考,文字的力量不至流失。

而现在,网络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人都是媒体,发声变得容易。也因此,发出的声也品质偏低,而上述的传播链条也使得网络—这一本来可以蕴藏巨大思想的空间变得虚有其表,只见它日益膨胀而不见有停下来反思的过程。这样,碎片化这样的新词便出现在现代人的眼前,伴随着碎片化的是大量思想不足的无聊图片与强行搞笑文字,思想这个词在网络时代似乎变得无足轻重,没有价值。

在我看来,这只是中国这个社会在走向富裕过程中没有传统文化的支撑而盲目浮躁的表象之一,梁漱溟在书中述说了中国是如何在没有宗教的情形下绵延了千年,他认为周孔礼教在一定程度上替代了类似西方宗教的地位,而21世纪的中国人连这种替代物也渐渐缺失了。照梁漱溟所说的中国古代,没有阶级之分,只有职业之分,而周孔礼教的存在让人们信守职业道德,我不知道这是不是确实存在也没花时间去考察,但现代的中国确实在某种意义上确实了这些,道德的渐渐流失使得法律成了人们行为的准则,而在中国这样一个没有宗教传统的国家去让人们选择权利和法律,确实需要一个过程去适应,去调节。而这过程中,人们的浮躁,贪婪只能让时间去消化,只有真正意义上提高群众的精神层次,浮躁才能渐渐褪去,娱乐化才不会是年轻人追捧的重心。

寒假在宾馆无奈看新闻,看到与英国脱欧有关的一则,记者采访几位普通群众询问他们的态度,他们竟然都能从政治,经济等较高层面去分析。我想,未来中国的群众能达到这样的层次,中国才说是真正的发达了。

突然对中国文字的简短化,表层化有所感悟,想想等什么时候写写看吧。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篇6

粱漱溟老先生在自序中说道:“我是感受中国问题之刺激,切志中国问题之解决,从而根追到其历史,其文化,不能不用番心,寻个明白。”循着粱先生的思考轨迹,我开始从另一个角度理解中国文化,读完《中国文化要义》第一章,我想写下我从中得到的关于中国文化的浅显认识。

开篇诸论第一句,粱先生即给出了文化的定义:“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生活所依如同文化无所不包,中国文化亦特指中国人素昔生活所依靠之一切。

接着,旁征博引,给出了中国文化个性殊强的七个特征:独自创发、差异大、连续传承、包容吸收、绵延最久、文化成熟、影响远大。

独自创发是指自具特征,自成体系。如中国文字,慢慢形成,构造特殊,而不是在外来文化的影响下逐渐形成发展。因为中国文化的自成体系,造成了中国文化与其他文化差异较大,出现了中国、印度、西洋并列为世界三大文化系统者的局面。五千年的传承,体现了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且在传承的过程中,包容吸收外来文化,保持根本不为其动摇变更。后二千多年的沉淀,加强了其自身内部的妥当性、调和性、成熟性。中国文化在完善自身的同时,也将影响放射于四周,其文化影响圈北到西伯利亚,南至南湖群岛,东及日本、西达葱岭以西,范围之大,是我所不敢想象的。

然后给出了自己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十四个特征,并一一细解。在此,我以小节题目依次写出我的所识所得所想。

1.广土众民

中国在动荡时期没有被军备国防、政治、经济、文化等力量都强于我国的国家吞并或消灭,屹立于西部土地上,其原因之一就是国土面积大。“国小,没有退路,没有后继,便完了。国大,尽你敌人战必胜攻必取,却无奈我一再退守以后,土地依然甚广,人口依然甚多,资源依然甚富。”国大的优势便在这时显现了出来。国大了,人也就多了,两者是相互关联的,正如“广土众民”一词组和在一起,我们不会感觉到违和一样。

2.民族同化融合

不同地域的环境造就了不同样的人。中国种族复杂,其中以汉族为主要族种。汉族对其他名族的吸收同化是让人惊叹的。满族建立清朝,学习汉人文化。这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也印证了“征服者被被征服者所征服”的名言。

3.历史长久

五千年的大国文明,延续至今,便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的悠久性。与其他国家相比,我们的历史是连续的,没有中断,这也造成了我们的文化具有连续性,相互联系。从远古文明、百家争鸣到明清的文化思潮,都是历史的延续。

4.力量伟大

“如吾人所知,知识实为人类文化力量之所在。”中国文化在过去能领先于世界,知识力量是必不可少的存在。经济、军事、政治力量也是强大的存在,在中国近现代却不知怎么地指不出来,或许是古人和今人都没有发现吧。

5.社会历久不变,文化停滞不前

中国在近现代出现了倒退的趋势,几千年的封建制度,有福也有祸。在封建制度的控制下,社会发展缓慢,历届君王对思想的控制,导致了文化缺乏创新,停滞不前

6.人生几乎没有宗教

“中国文化内宗教之缺乏,中国人之远于宗教。”宗教信仰贵在专一,中国宗教众多,却能相安于一家之中,甚至一人之身,中国人信宗教只是为了寻找精神上的寄托,而不贵。如国固则需文化统一,证明了文化的重要性,而中国的宗教是不统一的,宗教在这里也不重要,中国人也缺乏对宗教的兴味。

7.家庭地位重要

家庭生活是中国人第一重的社会生活,从你出生,家庭和你就捆在了一起,家庭倚赖着你成功,家庭也帮助你成功。你要去提高你家庭的地位,增加它的财富。

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

中国的学术注重实用性,日用而不究其根本,只停留在表面。在物质方面的发明很多,却没能保存和深入研究,如:宋应星的《天工开物》、祖冲之的圆周率、天文等。

9.民主、自由、平等不见提出,法制不见形成

严几道先生曾形容上个世纪的中国人,“闻西哲平等自由之说,常口呿舌矫,骇然不悟其义之所终。”长期处在封建统治下的中国人,当西洋近代潮流传来的时候,已经没有了意识。这也注定了中国民主、自由、平等、法制的这条路是崎岖不平的。

10.重道德而轻法律、不属普通国家类型、三个文化:无兵的文化、孝文化、隐士文化。这些都是中国文化里根深蒂固,不可磨灭的。

无论是在欣赏一篇文章,还是一本书,我们都应该有点自己的感受,写点什么,记点什么。正如粱先生所希望别人说他一样,“他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篇7

梁漱溟自称是一个“有思想,又且本着他的思想而行动的人”。他把孔子、孟子、王阳明的儒家思想、佛学 思想和西方的“生命哲学”汇聚一起,而《中国文化要义》是他“认识老中国”的思想结晶。他认为中国文化既 是人生意义问题与民族问题前途问题的根源,也是这两个问题的答案,关键在于要如何认识这种文化。“世 界 文 化 的 未 来 ,就 是 通 过 文 化 的 复 兴 ”[ 1 ] ,基 于 这 样 的 观 点 ,他 首 次 赋 予 中 国 文 化 以 世 界 的 形 式 ,将 中 国 文 化 纳入世界文化体系中考量。

中国人一直缺乏集团生活,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西方社会冲突强,政教一体。

在与西方社会进行对比后,梁漱溟得出了中国社会的特征。中国社会首先表现为伦理本位。这种伦理本位思 想是中国独有的一种特殊意识样态。在西方文化中,个人利益通常被置于首位; 而在中国,家庭往往作为社会 生活的核心单位而存在,并且家庭一直是社会伦理关系的发端。费孝通先生曾用“差序格局”来描绘传统中 国社会的人际交往形式,这种形式也成为中国几千年家国同构的原因。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篇8

叹为观止的理想形态概括,无法忽略和中国现实的不同。独到精辟的分类模式,不能苟同中西方二元对立的论断方法。此书继承了甲午战争以来对于中西差别的讨论,也是对于中国文化究竟该何去何从的系统论述。对于梁漱溟先生的论断中,中国人缺乏集团生活、西方人之所长吾人之所短,是否如真如其所言,我不作评论,仅就其理想形态的论述而言,已经是卓然一绝。

“要义”的意思是要旨,重要的意义。所以在此书中所详述的自然是部分的中国文化。那怎么样的中国文化才算是重要的中国文化?这就需要一把尺来衡量,这把尺子横向的就是西方世界纵向的如同其所言是百年来未变的固有文化。就是究竟是哪一些的中国文化的基因使得我们和西方人不一样,使得我们在近代落后于西方列强,使得日寇横行国土沦丧。我认为这就是梁漱溟先生写这本书的背景。另一点就是成书的时间上,《中国文化要义》第一次构思撰写时间是在1941-1942年之间,当时正是中日战争最后大博弈的阶段,初衷可能是来源于民族自省。

真正成书是在1948年梁漱溟先生参加的国共和谈破裂之后,使得其书对于中国前途与命运又多了一份预示的意味。如果说清末洋务运动到民国时代是一个渐进的西方化过程的话。那么在1949年之后,新中国与过去的“割裂”和对于东西方现代社会的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学习,更是前所未有,在中国文化要义中,哪些要义需要被保留,哪些要义被历史遗弃,梁漱溟先生或许不会想到这么远(不能用今人的眼光去看待过去有特定历史背景的事件和人物)但有或许对于新生政权会期望一些什么,国民政府在大陆末期从战场到政经都一败涂地,尽失民心之后对于一个新生政权的期待,对于民族再次崛起的期盼,我相信不仅仅是梁漱溟先生,49年留在大陆的文人们在当时都会有这样的想法。更何况解放前***曾经8次同梁漱溟详谈中国的未来和农村建设问题。梁漱溟在《这个世界会好吗》中曾说毛主席把中国的农民都动员组织起来了。此话和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中要动员农民组织农民的想法一致,都知道梁漱溟顶撞毛主席,也听说梁漱溟在大跃进中高呼万岁,一个倔老头的形象跃然而生,不为你是哪个政党,哪个伟人,只为自己所认为的道路。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篇9

  作者写这本书,前后花了9年。我读这本书,前后断断续续,也读了3个多月。一来作者是在四十年代书写,语言表达和当代有差别,就得逐字逐句地认真读;二来关于文化的话题,本身就很大,之前了解的少,驾驭不了。

  何为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中国文化之博大,辐射四邻。作者列举了中国文化的十四个特点:1.广土众民;2.偌大民族之同化融合;3.历史长久,并世中莫与之比;4.一面明明白白有无比之伟大力量,一面又的的确确指不出其力量在哪里;5.历久不变的社会,停滞不进的文化;6.几乎没有宗教的人生;7.家族制度在其文化中处于重要地位;8.中国学术不向着科学前进;9.民主自由平等一类要求不见提出,法律不见形成;10.道德气氛特重;11.中国不属普通国家类型;12.兵文化;13.孝文化;14.士文化

  个人–家族–集团–天下

  在中西文化对比中,由于中古宗教的影响,西方人的生活方式为集团式,近代西方迅速发展,也是对这种禁锢生活方式强力反抗的结果,所以西方人看重个人和团体;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以大家族为单位,受周孔文化影响,看重家族和天下,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从基本单位的家族,一下跨越到天下,中间缺少如集团等的过度。

  伦理本位和职业分途,使得中国并不同于普通的国家。政治上,常人可以通过读书学习进入上层,不能形成阶级对立;经济上,由于遗产均分等传统,使得资本无法集中,总是小工小商,亦不能形成对立的阶级。国家消融在社会里面,社会于国家相浑融。

  中国式的人生,最大特点莫过于他总向里用力。一个人生在伦理社会中,要负起无尽的伦理义务,摆脱不得,其所求者,却无非彼此感情之融和,便有“反省,自责,克己,学吃亏等”传统教训。在一般老百姓,寡欲知足,安分守己,并非领会了孔子哲学,由社会构造中锻炼出来。

  “士”,原初专指执干戈配弓矢的武士,后来却变为专指读书议论的文人。中国旧日社会秩序的维持,需要自我维持的“乡治”.在整个自治过程中,教化所以必要,则在启发理性,培植礼俗,而引生自力。这就是士人之事了。士人居四民之首,正为他“读书明理”主持风教,给众人作表率。同时对于君主,则时常警觉规谏他,要约束自己少用权力,而晓得恤民。对民众则时常教训他们,要忠君敬长,敦厚情谊,各安本分。在整个社会中,士人居于中间向双方做功夫。

  中国文化的早熟,是主要的一个特点,但亦是一重要缺点。过早向内寻求,导致对外物控制的欲望减少,从而限制了生产技术的进步,进一步竞争减少,在己则易于知足自得,在国家则不主动扩展版图。这恐怕也是近代大大落后于西方的原因之一。

  文化是个大的话题,读完此书,也仅仅略知一二,这本书是需要重读的,也许以后读出来的感受会不一样。

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篇10

《中国文化要义》厘清了曾老师上课时的一些思路。作者对于冯友兰“在生产社会化的社会里,人直接所依赖的是社会,而不是家;但是在生产家庭化的社会里,人直接赖以生存的是家,而不是社会”即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观点进行了精彩地分析和反驳。

对于中国文化,作者认为最为关键的一点是“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早熟。”它只是慢,并不代表它落后。相反,正因为它有其高明之处——以理性,道德为本。各方面经济、政治、教育文化渐次成熟为其基础,“乃得通透而开展”。破除迷信,找到人类天生的理性,是理解周孔教化的核心。正如作者谈到孔子只是“教人自己省察,自己用心去想,养成你自己的辨别力。尤其要当心你自己容易错误,而勿甘心于错误。儒家没有什么教条给人;有之,便是教人反省自求一条而已。除了信赖人自己的理性,不再信赖其他。这是何等精神!”“人要不断自觉地向上实践他所看到的理。”“人类生命通乎天地万物而无隔。孔子的着眼处,在人如何完成他自己”

横向对比中国人的周孔教化与家庭单位和西方的基督教信仰以及集团生活,便能明白中西方的根本差异。儒家也不是宗教,一方面孔子不谈鬼神,不将形而上的存在扩大化为强制信仰;一方面儒家的礼仪祭祀也是合其所宜。中国虽没有宗教,却有家庭伦理生活加以填补。中国没有个人的观念,有的是在社会关系中,高度的自觉自律:“所有的人,不是父,就是子。不是君,就是臣。不是夫,就是妇。不是兄,就是弟。”

对比中西古今之政治存毁,西方由于团体产生的阶级结构、于此相应的特权阶层、乃至经济与文化特征,并直指近代西方国家隐没在法律下的剥削事实和藏匿在背后的统治阶级,眼光深远。虽如此,西方的政治进步却有赖于阶级的存在。至于中国,则无西方的“统治阶级”,更无以武力统治为主体手段,故中国不像国家,而只有“天下”,家庭与天下是中国人之两级,不似个人与团体是西方人之两级。正因如此,内部散漫的社会结构,也造成中国两千多年政治制度无所更新。

特别声明

本站所提供的中国文化要义读后感 中国文化要义的读后心得体会(10篇)来源于网络,由本站小编在2024-09-29 21:22:52时收集整理,若侵害到您的利益,请联系我们删除处理,1234啦不承担任何责任。

最新收录

JungleScout插件 JungleScout插件社交账号挖掘 社交账号挖掘谷歌排名跟踪 谷歌排名跟踪潜在客户查询 潜在客户查询Crossker Crossker爱莫脑图 爱莫脑图DATA USA DATA USA国家税务总局 国家税务总局

文章推荐

分类目录